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证知识 >> 正文

认证知识

专业认证手册 学生版

   2025年09月21日 15:36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二、校区及占地面积 

三、图书馆情况 

四、博物馆情况 

五、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 

六、人才培养总目标 

七、学科建设 

八、专业建设 

九、师资队伍 

十、现任领导 

十一、校训 

十二、校徽 

十三、校歌 

第二部分 护理学专业认证背景知识 

一、专业认证 

二、护理学专业认证 

三、专业认证的功能和作用 

四、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五、我校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进程 

六、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七、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考察重点 

八、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特点 

九、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十、专业认证工作基本程序 

十一、专业认证现场考察的程序 

十二、专家组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 

十三、《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 我校护理学专业办学情况与认证准备 

一、护理学院的办学历史 

二、护理学院的办学理念 

三、护理学院院训 

四、护理学院办学特色 

五、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六、护理学院的教学机构 

七、临床教育基地的建设 

八、社会服务 

九、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 

十、护理学专业遵循的质量标准 

十一、护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概况 

十二、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十三、护理学专业基本学制、学分和毕业要求 

十四、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组成 

十五、护理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十六、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医类课程 

十七、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PAGEREF _

十八、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 PAGEREF _

十九、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 PAGEREF 

二十、护理学专业建立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二十一、护理学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情况 

二十二、护理专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途径 

第四部分 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 

一、我校及护理学院“学生支持与咨询”的相应机构以及提供的支持服务内容 

二、护理学院的学生组织 

三、护理学院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 

四、我校及护理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五、护理学院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研等方面的成绩 

六、我校及护理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举措 

七、创新创业各类比赛时间 

八、护理学院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方式 

九、我校及护理学院提高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积极性的措施 

十、护理学院构建的多层次学业指导工作体系 

十一、我校及护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十二、我校心理咨询服务预约方式 

十三、我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地点、时间 

十四、护理学院学生资助体系 

十五、我校及护理学院学生奖助学金具体金额 

十六、我校及护理学院帮扶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措施 

十七、我校护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 

十八、我校护理学院资助贷款工作投诉渠道 

第五部分 认证期间学生课堂纪律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教育部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单位。

60余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层次和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学院、书院22个。

近年来,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0项,获批省部级以上教学项目128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4个。成立“双创学院”,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共荣获国家级奖项60项,省级奖项580余项。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以及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良好育人成果。

二、校区及占地面积

学校现有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和文化路校区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1862亩,建筑面积97.64万平方米。

三、图书馆情况

学校图书馆面积3.04万平方米,设有标准阅览坐席2700余个,建有图书集成管理系统、3D智能导航系统、触摸查询一体机、智能排座系统、自助检索系统、自助借还系统、VPN虚拟专用网和智慧云图书馆服务等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自助服务。现有纸质藏书215.5万册,电子图书约167.3万册,中外文期刊3863种,其中护理专业相关图书16.2万册,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类图书80万册。藏有中医药及其他线装文献3.3万多册,建设完成并上线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是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可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藏、借、阅、网、检、管一体化便捷服务。

四、博物馆情况

河南中医药博物馆由医史馆、校史馆、中药馆、仲景馆、古籍馆五个部分组成,展出面积约1800平方米。

五、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

办学定位: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办学方向: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六、人才培养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元化、高素质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

七、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3个,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13个。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八、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2021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示范校”。

九、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666人,其中专任教师1574人。有博士生导师212人,硕士生导师794人。有国医大师4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8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学者3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1人,中原教育领军人才4人,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10人,中原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青年拔尖人才6人。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5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8人。

十、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李小芳

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耀献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张加民

党委副书记

朱建光

副校长

彭 新

副校长

张振强

纪委书记

马素玲

副校长

任献青

副校长

赵焕东

学术副校长

万海同

十一、校训

厚德博学,承古拓新。

十二、校徽

校徽用套圆形徽标。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院师生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整体设计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

徽标中间为“太极图”构成,象征古老的中医药生生不息、和谐永久地发展,同时也象征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表示河南中医药大学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太极图”下方是一株绿色植物,绿色象征着希望,也象征河南中医药大学是一片培育中医药人才的沃土,其绿色植物托起的圆形图案象征中医药院校的育人硕果。“1958”标明学校建校时间。

十三、校歌

第二部分 护理学专业认证背景知识

一、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由专门机构采用一套程序和标准对专业进行审核与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并协助院校进一步改进教育质量的过程。

二、护理学专业认证

护理学专业认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由教育部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护理学专业进行认证,由学校自评和外部专家考察评审,以确定护理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同时帮助学校找出弱项或差距,指出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向,保证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认证的功能和作用

1.用可接受的基本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使公众、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

2.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四、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情况

我国护理学专业认证于2010年开始试点认证。

目前我国开展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300余所,已经接受专业认证的院校81所(含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五、我校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进程

2021年我校首次向教育部提出护理学专业认证申请。

2022年、2023年,我校再次提出申请,2024年进行认证前期入校考察,2025年9月21日—24日,教育部护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对我校护理学专业开展正式认证。

六、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帮助学校护理学专业建立某种规范,或为学校护理学专业提供某种参照,帮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护理学专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充分利用,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体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提升学校的信誉度。

2.意义:统一行业内部对护理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规范护理学专业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护理教育与人才模式的改革。

七、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考察重点

1.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改革:课程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运行机制等。

3.教育管理:决策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4.教育质量: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八、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特点

1.本科教育为基点,各校可以有自己延伸的空间;

2.规定了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培养目标;

3.认证工作把教育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认证的依据,不用于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排序。

九、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1.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2.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3.突出持续改进。强调做好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学习产出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负责自己的学习,关注学生成长和专业能力提升,学习动力来自学习产出的不断反馈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教学和学习过程实现良性互动和持续改进)。

十、专业认证工作基本程序

专业认证工作基本步骤包括7个阶段:学校申请认证、学校自评、专家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察、提出认证结论建议、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状态保持。

十一、专业认证现场考察的程序

1.专业建设情况汇报会;

2.考察校园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医学院实验室);

3.考察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专家查阅资料;

5.入校听课;

6.考察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走访教研室;

7.召开各类座谈会(大学管理人员座谈会、院校两级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院长访谈、领导班子座谈会、四年级学生座谈会、三年级学生座谈会、一、二年级学生座谈会);

8.专家查阅教学相关材料;

9.专业认证结果反馈会。

十二、专家组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

现场考察应安排在教学周内进行,现场考察时间一般为3~5天,主要内容包括:

1.实地考察:考察教学条件(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检查近期各类教学档案,如学生试卷(含平时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等;观摩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学生课外活动;测试学生护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察其他能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现场和实物。

2.召开座谈会: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学院领导、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院(系)行政、学术、课程负责人、用人单位负责人等。

十三、《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指标体系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及本科护理学专业办学标准两大部分。本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分类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包含7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99个观测点。7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宗旨与结果、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管理与教育评价。

第三部分 我校护理学专业办学情况与认证准备

一、护理学院的办学历史

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教育可追溯至 1959 年开办的中医护理中专班,1993 年开办高级护理大专班;2003 年开办护理学本科教育,同年成立护理学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署。2012 年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2015 年护理学院独立设置。2009 年以来,护理学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培育和产业聚集区发展急需特色专业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2 年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获批河南省首批特色行业学院,2023 年获评河南省产教融合示范学院。2024 年获评河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价 B 类专业。

二、护理学院的办学理念

立品行、厚基础、融中西、重人文、强实践。

立品行: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相统一,构建特色育人体系。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筑牢根基;打造育人品牌“南丁格尔”实验班,榜样引领培育英才。

厚基础: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开设思政类、语言类、通识类及体育类课程;夯实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学专业课程。

融中西:挖掘、传承仲景辨证施护学术思想,创新仲景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完善中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整体护理理念,掌握辨证施护方法,彰显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

重人文: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培养。开设通识类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构建多元认知体系;开设艺术类课程,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推动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实践: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学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同时以赛促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三、护理学院院训

仁爱奉献、敬业修德。

四、护理学院办学特色

1.传承创新,地域优势育人才

2.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强根基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筑高地

五、学科与学位点建设

护理学学科于 2012 年以来先后获批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新一轮重点学科。中医护理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014 年、2018 年先后获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护理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分别于 2019 年、2023 年通过学位点专项合格评估。2021 年护理学获批河南省重点培育博士学位点,2025 年获河南省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培育点。

六、护理学院的教学机构

基础护理教研室、内科护理教研室、外科护理教研室、中医护理教研室、人文护理教研室、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心、科研实验中心。

七、临床教育基地的建设

学院共有省内外临床教学基地 18 所(含 4 所直属附属医院),2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所精神科专科实践基地,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资源充足,能够满足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需求。

八、社会服务

1.我校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已完成教育厅 8 届 557 名学员培训任务。

2. 我校为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基地,服务百余人。

3.作为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和河南省中医护理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近 5 年培养中医专科护理人才近千人。

4. 我院教师在各级各类学会任职 75 人次,以专业知识、能力服务行业发展。

5.教师和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启蒙行”活动进入社区,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健康咨询、健康宣教、医疗护理服务,服务民众。

九、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

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深入推动新医科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护理学院。

十、护理学专业遵循的质量标准

《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十一、护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概况

护理学专业有专任教师 91 人,其中学院专职教师 31 人,临床专任教师 60 人,另有兼职教师 9 人。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 24 人(占 77.4%);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 16 人(占17.58%),副高级职称 40 人(占 43.96%);博士学位 33 人(占 36.26%),硕士学位 23人(占 25.27%);“双师型”教师 85 人(占 93.4%)。博导 4 人,硕导 48 人(含附属医院),行业导师 21 人。

十二、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中医辨证施护和整体护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发展潜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中西医结合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

十三、护理学专业基本学制、学分和毕业要求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毕业最低学分189学分。

十四、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组成

课程分类: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模块:公共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方向课等5大模块及实习环节。

按照“通识-基础-临床”理论递进、实践贯穿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护理为主线,以全生命周期照护需求为基础,强化人文素养课程和中医护理课程,突出整体护理理念和中医护理特色。

课程

必修课

选修课

实习

识 课

专业基础课

特色方向课

任意

选修 课

预实习

教学实习

毕业

理论

考核

毕业

技能

考核

学分

40

10

32.5

38.5

13

26

2

4

2

2

16

1

1

1

占比

21.2%

5.3%

17.3%

20.4%

6.9%

13.8%

1%

2.1%

1%

1%

8.5%

0.5%

0.5%

0.5%

十五、护理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

十六、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中医类课程

必修课:设置中医学、中医护理学类课程必修课14学分,共252学时,包含:《中医学基本技能实训》《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经典导读》《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其中《中医学基本技能实训》《中医药学概论》和《中医药经典导读》为整合性课程。

选修课:设置特色选修课5.5学分,共100学时,需至少修读2学分,包含:《推拿学》《中医食疗药膳与养生》《仲景护理学》《耳穴治疗学》。

十七、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构建了“早临床、融中西、强能力、提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 括公共课实践环节(17学分)、实验课程(9学分)、实训(22学分)、实习环节(23学分),护理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为1.67:1。学院不断强化护教协同,逐步构建了“专业感知—实验实训—临床见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逐阶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路径。预实习设置在第1~3学期假期,共2~4周,以三自主模式(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主联系带教老师、自主安排实习时间)进行;教学实习设置在第4学期末,共4周;毕业实习时长为40周。

十八、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

学校构建了支撑护理实践教学的“多中心协同”平台,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均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康复技能实训中心组成,总面积8904平方米,形成了“基础—专科—综合”三级能力培养体系,全面覆盖护理学专业技能训练需求。护理实训中心聚焦护理学核心能力培养,设有基础护理、中医护理、临床护理、母婴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及虚拟仿真技能实训七大平台。中心建有6间OSCE标准化考站,采用“教学—考核”双模式设计,兼顾日常训练与技能评价需求。

近三年,投入护理实训中心建设经费450万元,构建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持续推进智慧化建设。自主研发10项省级虚拟仿真项目,引进9项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构建零风险、可重复的实训环境,为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

护理实训教学中心功能布局图

十九、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

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第1~3学期假期以“三自主”模式进行预实习,第4学期末进行教学实习,第7~8学期进行40周毕业实习。具体安排:内科8周,外科8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急诊科2周,手术室(麻醉科)4周,ICU2周,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科2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周,中医科4周。

护理学专业毕业实习科室轮转表

科室

内科

外科

儿科

妇产科

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科

重症

监护室

急诊科

手术室

(麻醉科)

中医科

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

时间

(周)

8

8

4

4

2

2

2

4

4

2

注:毕业实习中应安排不少于4周的中医特色科室实习,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中医护理技

能实践机会。

二十、护理学专业建立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包含“课程成绩评定、临床实践考核、毕业考核”三个方面。

课程考核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考试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比为60%~70%,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进行,成绩占比为40%~30%;考查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比为70%~100%,终结性考核(闭卷或无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比为30%~0%。

临床实践考核包含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考核。教学实习由实习科室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出科考核进行综合考评。毕业实习考核包括科室平时实习成绩、出科理论考核、出科技能考核三部分。

毕业考核包含毕业综合理论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和毕业论文。

二十一、护理学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情况

目前,学院在校生1968人,其中护理本科生636人,2022—2025年,毕业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平均为97.3%,年底就业率平均为92.31%,毕业生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平均为97.02%。

二十二、护理专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途径

护理专业构建了厚基础、强能力、提素质、展个性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厚基础: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开设思政类、语言类、通识类及体育类课程;夯实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学专业课程。

2.强能力:建立了“预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36.5%;实践课程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科研启蒙课程培养学生科创能力。

3.提素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培养。开设通识类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构建多元认知体系;开设艺术类课程,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开设《护理心理学》《护士人文修养》等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做到专业与人文融通,素质与能力相长。推动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展个性:实施大类培养,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方案,前期进行通识类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期进行模块化专业课程学习,实现“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开设多门线上线下的通识类课程,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文化素养;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等学校进行五校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拓宽了学生选课范围;鼓励学生跨学科辅修双学士学位,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2024年开设中医护理传承班,探索“师承教育”式中医护理特色人才培养。

第四部分 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

一、我校及护理学院“学生支持与咨询”的相应机构以及提供的支持服务内容

1.学校相应机构

党委学工部、研工部、武装部、校团委、教务部、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等。

2.护理学院相应机构

学院团委和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工作办公室、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办公室、科研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教研室、实训中心等。

3.学校和学院提供的生活支持服务内容

学校成立了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厅(位于龙子湖校区东操场东侧、篮球场北侧),设立了学生事务、资助管理、团委、心理、招生就业、教务、财务等多部门窗口,搭建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学校、学院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具体包括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赛事咨询、资贷政策咨询等。

二、护理学院的学生组织

1.学生会

办公室、学习部、心理部、实践部、组织部、文艺部、体育部、社团部、新媒体中心。

2.学生社团

学院学生现有社团 9 个,包括:大学生护理协会、推拿刮痧协会、耳医学社、荧光志愿者协会、兴梦社、精武协会、玲珑手工社、创韵音乐创作社、漫联萌社。

三、护理学院学生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

1.设置学生教学助理岗位,及时沟通、反馈师生意见、建议和需求。

2.根据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要求,学生参与教师初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价。

3.在校学生及毕业生代表作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4.定期召开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座谈会,邀请学生代表对学院管理、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我校及护理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院实施就业帮扶责任制,构建“院领导-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毕业生”三级帮扶体系。

学校坚持“引进来”,每年至少召开2次大型双选会,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协议书,并依托融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各类就业资源;

学校坚持“走出去”,校、院两级领导亲自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努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目标实现,我校就业育人成果入选“河南省高校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

按照“3个3”的基本要求,依托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学院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促进活动。

学院坚持“访企拓岗”和“引企入校”,主动与相关用人单位加强联系,持续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求职、面试、签约“一条龙”服务。

学院重点关注毕业生尤其是困难群体毕业生,帮助他们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关注其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不良情绪,针对应聘、考研或考公等失利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策略,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树立积极择业态度。

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0.57%、92.02%、94.34%。部分学生考取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研究生,亦有学生被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录取。

五、护理学院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研等方面的成绩

1.学科竞赛

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全国总决赛铜奖、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华中华南赛区(护理学专业赛道)一等奖、河南省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学专业赛道)一等奖。

2.创新创业立项及竞赛

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 项;

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4 项;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奖项 14 项,其中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7 项;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奖项 10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银奖 3 项、铜奖 6项;

第七届(2024)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康养类别赛获优胜奖 1 项、河南省首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1 项;

3.科研成绩

发表论文 21 篇,其中 SCI收录1 篇;获第三届全国护理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1 项,优秀奖 1 项。

六、我校及护理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举措

1.课程支持: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两门课程共计56学时,含理论学习38学时、实践教育18学时,共3学分。

2.政策支持:学校制定《河南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护理学院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办法》,落实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和奖励性绩效方面给予支持。

3.实践平台: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设有众创空间和项目孵化基地,配备先进设备和专业指导,支持学生创意转化,参与比赛,展现创新风采。学院坚持实训室开放制度,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场所,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开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4.竞赛支持:学院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培训活动,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学术科技创新先锋队”,每年定期组织“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赛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七、创新创业各类比赛时间

创新创业各类比赛时间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常见赛事的时间安排:

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一般在每年4月—6月,省赛在6月-8月,国赛在10月-11月。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偶数年举办,校赛通常在3月-4月,省赛在5月-6月。

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奇数年举办,校赛多在3月-4月,省赛在5月-6月。

各类比赛院赛的时间通常以学校发的具体通知为准,一般会比校赛提前1-2月。

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一般在5月份启动申报工作,6月份进行评审立项,确定校级项目并进行省级项目推荐。

八、护理学院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方式

1.前期筹备与动员

发布大赛通知、开展宣讲与培训。

2.学生组队与报名

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确定参赛项目。由学生会学习部统一收集报名信息及项目计划书,进行初步筛选,确保符合参赛基本要求。

3.院赛答辩与评审

组织现场答辩,要求各团队通过PPT展示项目核心内容,邀请院内专业教师及校外行业专家担任评委,进行打分和点评。

4.推荐校赛与重点指导

从院赛优秀项目中筛选出潜力突出的作品,推荐参加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针对重点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

九、我校及护理学院提高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积极性的措施

1.明确政策导向,实施正向激励

学校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评定及转换办法》,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最高可计入2学分,学院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与评优挂钩;学院制定《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办法》,给学生团队相应资助,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2.提供多方支持,提升竞赛实力

针对性培训指导、为每个参赛团队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全程协助优化项目方案;资源倾斜保障,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设有众创空间和项目孵化基地,配备先进设备和专业指导,完善激励长效机制;学院坚持实训室开放制度,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场所。

3.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参与热情

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形式,邀请本院获奖学生分享心路历程,用“身边人、身边事”增强说服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比赛价值和意义。

十、护理学院构建的多层次学业指导工作体系

1.完善组织机构

成立以书记院长、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学生骨干“五位一体”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专业思想引导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名师名家讲座、考研就业经验分享、优秀校友宣讲交流等活动。

3.立体化学业咨询

依托专业教师队伍,组建学业咨询指导团队提供规划指导(团队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课教师、教学办与学工办人员组成);依托学生会朋辈群体优势,开展“学霸领航”、“同心护学”传帮带学习互助活动。

4.制度化学风建设

制定《护理学院(智慧康养护理行业学院)学风建设方案》等相关制度,落实“四级考勤”巡课制度,常态化开展晨读、英语四六级打卡等活动。

5.精准化学业预警

实施两级预警(A级谈话、B级家校联动),协同育人共促学业进步。

十一、我校及护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护理心理学》等课程。

2.学校设置社团“大学生心理协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举办提升心理素质的校园活动。开设个体、团体、网络和热线四种咨询服务,每学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3.学院设有心理咨询室1间(BS712),配有专业心理咨询队伍,包含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4人,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9位,构建了“学校-学院-学生会-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格。

十二、我校心理咨询服务预约方式

1.现场预约

5号楼109房间

2.电话预约/咨询

0371-69318669

3.24小时心理热线

15639918687

4.E-mail、QQ

E-mail:smile@hactcm.edu.cn, QQ:1164870251

5.微信预约

15639918687

十三、我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地点、时间

1.地点

龙子湖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5号宿舍楼109房间。

东明路校区: “一站式”社区心理辅导站

2.时间

龙子湖校区:周一至周五(全天)

东明路校区:周四上、下午

十四、护理学院学生资助体系

建立了国家资助、学校奖励、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1.国家资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高校助学贷款。

2.学校资助: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奖学金、校内综合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

3.社会捐助:华润三九医药创新创业奖学金、谦和好礼奖学金、仲景奖学金、敬老孝亲奖学金。

4.学生自助:学校及学院设置辅导员助理、实训室助理等勤工助学岗位。

十五、我校及护理学院学生奖助学金具体金额

序号

类型

发放标准(元/人/学年)

1

国家奖学金

10000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6000

3

校长奖学金

15000

4

谦和好礼奖学金

5000

5

敬老孝亲

10000

6

仲景奖学金

5000

7

校内综合奖学金

2000

8

国家助学金

2700-4700

十六、我校及护理学院帮扶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措施

学校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学生可以申请国家高校助学贷款(本科生最高20000元),学院设立有勤工助学岗位,如实训室助理。

十七、我校护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

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本班级的民主评议工作。根据学生申请内容和提交的证明材料,结合平时现实表现,综合打分,分数超过42分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十八、我校护理学院资助贷款工作投诉渠道

学院建有完善的“班级生活委员-辅导员、学院资贷助理-学院资贷专员”三级资贷工作投诉反映渠道。资贷工作中如遇问题,学生可逐级反映上报,每一次资助贷款工作开始到公示结束,投诉反映渠道一直畅通。

第五部分 认证期间学生课堂纪律基本要求

1.学生必须准时上下课,不得旷课、迟到和早退。

2.上课前,学生应准备好上课所需的用品就座静候,手机调静音。

3.教师提问学生时,学生必须起立回答;学生遇问题需问教师时,应举手示意,经教师同意后起立发问。

4.上课期间,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出教室,或在课堂内逗留。

5.教室内必须保持整齐洁净,不允许踩踏桌椅,禁止抽烟和吃食物,不得随意在桌上涂写,不得随地扔碎纸和吐痰,上课前和课间应有班委同学将黑板擦净。

6.在教学楼内应保持肃静,不得在走廊和教室内高声喧哗以及做有碍上课和自习的活动。

7.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不得抢占座位。

8.实训课要注意护士服整洁规范,头发、指甲、言行等符合护士职业要求。

9.实训课要听从教师指挥,合理规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